屏東東隆宮是享譽全台的王爺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清康熙年間,許多移居到台灣東港的移民將溫府千歲信仰帶到東港,使得王爺信仰在東港落地生根。
【溫府千歲的故事】
『溫府千歲』也稱“溫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北朝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年〉歲次己已年 十一月一日 。

溫府千歲屬山東濟南府曆城縣白馬巷人,出身在讀書人的家庭,自幼聰明,文武雙全,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有次皇帝李世民微服出遊遇上危險困境,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之後 解救急難三十六人,一併賜封進士,且與之義結金蘭,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後期人稱「父母」。

後來鄰近地方賊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
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賊酋授首,群賊投降逃走,主帥下令用籠絡手段使投降歸順,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回朝,受上誥賞,策封為「王爺」。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接上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以德行威 。有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難,三十六人全部罹難無人倖存,據當時一位水手目睹遇難景象,三十六進士喪生的時候,有聽到仙界的音樂飄奏著,海上忽然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認為溫鴻之死以解脫而成為神。

貞觀皇帝李世民聽到此消息,痛失功臣心痛不已,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到清醮時畢送入海中,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告知天下,凡是溫王船所到某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翌年,貞觀皇帝由殿前將軍護駕出遊中途急於渡江,忽然江上狂風大作,無法渡過,貞觀帝正在傍徨無策,即見江遠路旁有一簡陋的小廟,廟內正中有一塊用鑲有“溫”字的石頭,遂越前焚香祈禱,說道若能幫助渡江將有封賞,禱念一說完,煞時風平浪靜。帝大悅乃追封“溫”為王爺並御書代天巡狩四字,從此溫王威靈赫擢,名揚四海,乃聖乃神,功德益彰焉。

再來說到溫府千歲已東港東隆宮最為有名, 東港東隆宮是當地大廟,東港人相信溫王 爺是當地最高父母官,所以東港當地其他廟宇神明都要輪流去那服務。

最常聽說的的是東隆宮的簽桶分12時辰,每個時辰都會有一位神明負責出籤詩,就是我們俗稱的「顧籤桶」。因為溫王爺很忙,所以出籤詩的任務就交給其他神明負責。
再來溫王爺出門一定是由輪值的七角頭扛神轎,東隆宮不能自己找轎班扛溫王出門。但60 年代,東隆宮已無乩童,會起乩大都是轎班發頭籤。
東隆宮特有的「責杖改運」儀式,源自於部落的收驚儀式,最先是因為有信徒虔信溫王爺的靈顯,請東隆宮的班頭幫忙執行,這個儀式才逐漸轉移到東隆宮。

「責杖改運」祭改共分為:大改、小改、掌嘴、改車四種形式。小改很簡單,只要跪於神壇前,班頭會問你的姓名、年齡,秉告神明之後過香爐淨身,接著班頭就會揮動溫王爺令旗,從上而下、耳後、頭上都各比劃十八下,代表布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為信徒驅邪避凶、祈求平安。
很多人誤以為受的懲罰越重則運會越改越好,其實一切都還是要看溫王爺,溫王爺會視情況決定責杖的程度,千萬別為了要被多打幾下為難班頭甚至是神明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