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神,一般包括藥神,俗稱醫王或藥王。
這句話如何而來呢?我國民間最早、最普遍祀奉的醫神為伏羲、神農、黃帝三位古代傳說中的聖王,之所以把他們祀為萬世醫藥之祖,是因為相傳伏羲為中國之第一皇帝,教人民熟食;神農嘗百草,備知藥性;黃帝曾召集臣下,完成神農之藥性研究。三位醫藥之祖,又稱三皇,是從元朝才逐漸興起的信仰。三皇神醫,自元朝以來,被歷來皇帝列為國家祀典。醫王廟,近代更為普遍,清代王峻《蘇州府誌》:「醫王廟,舊稱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黃帝。」
醫藥之神,除了三皇以外,民間又有把扁鵲、孫思邈、韋慈藏祀為三藥王(在古代,醫、藥不分家,所以醫王也被稱為藥王)。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七日,是藥王扁鵲聖誕。「 扁鵲 」 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由於祂醫術高超,擅長精通內、外、婦、兒、五官各科,長於脈診和針灸,在各國留下祂的行醫足跡,因此被認為是神醫,聞名天下,所以當代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中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祂,後世民間更供奉為「藥王」。扁鵲也是中醫理論的奠基者,他創立了「四診心法」,就是中醫看診「望、聞、問、切」的診斷體系,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

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末期,扁鵲就被譽為是「當代神醫」,後世民間更供奉為「藥王」。(圖片來源:網路)
咦?神明也會撞名嗎~?
農曆四月二十七日是「藥王扁鵲」的聖誕,除了祝賀祂生日快樂之外,小編竟還發現神明界既然有「重名」的事情發生?!許多當代有名的醫神因受百姓景仰,仙逝過後都會被供奉成神,往往被尊稱為醫聖、醫神、藥王。究竟哪一位是「藥王」呢?因歷史悠久的關係,相關資料常出現佚失或是不齊全的問題,這有一些傳承下來的像是台灣相當有名的案例就是在台南的「全台開基藥王廟」,主祀神明為藥王大帝,不過其真實身份卻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廟中的例行祭典定在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所以推論主祀神明為「藥王扁鵲」。不過,廟方認定藥王大帝與神農大帝故事相符,所指為同一人,因此出現了同一尊神卻有不同身份的說法。

小編覺得這些幫助人們的醫者,是醫學領域的守護神,也成為了百姓信仰的寄託,而信仰乃是心中所指,只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相信神明一定會收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