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宮創建於乾隆年間,由當時新任彰化知縣招摹人才拓荒,福建蚶江李朝魁,攜神像同舟而渡,船至台灣海峽時,風浪大作,忽見白髮老翁護帆,舟楫轉危為安,清彰化知縣胡應魁乃倡議建廟奉祀,名為「保安宮」。
清道光年間,由本境出任之曾翰林,改廟名為「文德宮」,寓意「保境安民,並發揚文風德教」文德宮最大特色在於正殿供奉開基福德正神神像,頭戴烏紗帽為全省僅見;左護室還供奉著福德正神出巡繞境時的開道牌,除了一般常見的「迴避」「肅靜」外,還有「欽點翰林院」「賜進士出身」等,和一般的土地公神格不同,為聖上敕封翰林官神。 文德宮因年代久遠,故留有一些歷史文物,其中曾翰林的遺物,即有多件:如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己卯科考試捷報」,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丙戍科大會試捷報」,道光二十五年(西元一八四五年),曾翰林並留有寶劍、玉印和曾翰林的親筆墨寶。
位於八卦山山麓下的白沙坑文德宮,為花壇鄉文德、長沙、白沙的信仰中心,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曾經遷廟四次,現在廟宇則是民國五十八年所興建。土地公為天神位階小官,土地公廟通常很小,而被稱為「祠」。在文德宮除廟宇輝煌外,廟場寬闊,佔地廣大,是全台少見土地公廟。此外,主祀福德正神,頭戴烏沙具有官位,這和清朝時,台灣首位翰林院士曾維禎與後來延傳百年花壇鄉迎花燈活動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
據彰化縣志與廟史記載,曾維楨為花壇鄉白沙坑人,十六歲中舉後,向村裡福德正神求得神符,隨身帶著渡海進京參加大會試。因文章超群拔萃,典冊俱佳,名列翰林高冊。在參加殿試皇帝欽點時,皇上看見曾翰林的背後站著一位白髮紅臉的老翁,然後瞬間消息,驚訝的詢問,站立在曾卿後面的老人是誰? 曾翰林答, 臣並沒帶人上殿,只有隨身佩帶福德正神香火,以保護考途平安,皇上領悟到剛才那一老人,就是曾翰林故鄉的福德正神,為了感念保佑曾翰林,敕封與翰林同格,並頒給御製烏紗帽一頂,有別於一般老員外土地公。
曾維禛任內閣大學士,於翰林院編修,留在京都,卻時時思念故鄉。在紫禁城元宵佳節,隨聖上駕遊天街,玩賞花燈,盡是家人團聚,觸景生情奏請辭官還鄉,奉養伯父母晚年。皇上器重曾翰林,不准辭官,為嘉慰其孝行,賜封曾之伯父母,並以白沙坑文德宮為中心,每年元宵仿大陸紫禁城一樣迎花燈,此後約一百五十年文德宮迎花燈活動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