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古人因為信仰神靈,遇到不如意,就會到廟中叩拜。這裡「舉」是指向上的意思,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供奉的話,神明會顯靈幫助你。後來出現了引申義,表示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做任何事,你頭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會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為沒有人在旁邊就做壞事。是勸善規過的意思。所以後來又有了”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神靈”等等類同的說法。但其實它還有下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這句話出自乾隆時期的清官葉存仁。
葉存仁生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夏(今武昌)人,曾長期從事地方河道管理工作。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刑部右侍郎葉存仁受命代理河南巡撫。不久,乾隆選調他至湖北,聯手刑部侍郎阿求阿審定了歸州(今秭歸)著名的縱盜冤良案。二人會勘此案,功勞不小。當年十一月,河東河道總督張師載病逝,乾隆下旨,調葉存仁改督河東。這也是對葉存仁不畏強權查貪腐、開河築壩治水利的獎賞。就在他連夜離開河南,乘船赴任時,河道上趕來一艘船。葉存仁趁夜而行,就是怕驚擾了老部下。誰知這些人還是趕來,送來了一些禮品。部下們美其名曰,聊表心意,恭祝葉巡撫榮升為葉總督。送別之情不好拂,但送行之禮不能收。哪怕是舟行河中,月夜寂靜,可避人耳目,可掩蓋隱惡,卻迴避掩飾不了自己的良心。葉存仁心生感慨,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意思是,自己都容不下收受重禮的惡劣行為,又何須別人來說自己不清白。這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們做人處世、行事為官的一種境界和操守。葉存仁不用嚴詞拒絕,詩中已表明了他頭頂三尺有神明、廉潔人生不受賄的態度,使送禮者們自然不好再強求。「君子慎其獨」,君子追尋的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慎獨」精神。葉存仁表現了一位身歷官場三十餘年的老清官的潔身自愛、嚴以律己。這樣的廉政風範,必然是長期堅守的清官活法,而不是孤芳自賞的巧官標榜。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句老話,它不是迷信,是一個實實在在社會最普遍的道德準則,意思是說做人做事要有所敬畏。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舉頭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這句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止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