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被稱之為「臘月」,而臘月初八則是我們熟知的「臘八節」,傳統習俗上這天要吃由以乾果、豆類煮成的臘八粥,臘八粥有助於健脾養胃、補氣養血,加上食來軟糯甘甜,是不少人在嚴冬中期待已久的美味。
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從印度傳來,相傳釋迦牟尼在未得道以前,曾獨自坐在菩提樹下,一天只吃一麻一米便不再進食,後人為紀念釋迦牟尼得道,便在12月8日這天吃粥,尤其在宋朝相當盛行!當時民間有「蠟八日」,每座寺廟在這天都會準備「五味粥」敬拜佛祖。 而台灣吃臘八粥的習俗則到了清朝初期才普遍盛行,康熙在位時也曾賜給功臣臘八粥,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榮譽,民間則在天沒亮前就吃粥並特意留下許多吃不完的,表示「富貴有餘」,為新年尋求好兆頭。
但你們一定也很疑惑「臘八粥」和「八寶粥」有什麼差別吧? 簡單來說「臘八粥」主要是在臘月初八這天用來祭祀祖先,然後取出部分臘八粥饋贈親朋好友,最後剩下的臘八粥才能供自家人食用;而「八寶粥」則是一味藥膳,無固定食用時間。
而關於臘八節的禁忌,自古流傳這天媳婦不應該回娘家,因會對婆婆不吉利。另外一種說法是「臘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意思是說,若媳婦這天回娘家會導致夫家世代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