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民俗專家楊登嵙表示,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從中醫角度來看,此時已經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這裡的「進補」指的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冷等綜合調養,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楊登嵙指出,大雪節氣的養生之道,可參酌《陰陽應象大論》、孫真人《修養法》等指引,從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入手,都要有「去寒就溫」的意識與行動,遠離冰冷、寒冷的東西和環境,讓身心處在溫暖的狀況下其6大關鍵:
食
- 可以多食帶苦味的食物,如豬肝、雞肝、鴨肝、萵筍、芹菜、桔梗、西洋菜、牛蒡、枸杞、白果等。另可適當吃些溫熱食物,以祛寒補氣血,如牛肉、花生、核桃、大棗、桂圓肉、羊乳等。
- 《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冬天養腎正是時候,以黑色食物養腎符合陰陽五行養生論。比如黑豆、黑刺參、何首烏、黑芝麻、香菇等等,都是不錯的養生食物。
- 室內氣候乾燥,不吃蔬菜,會造成維生素B缺乏而誘發口角炎。因此,冬季應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生、冷食物也要少吃,如蔬菜沙拉、冰鎮飲品等。
- 現代人生活緊張、熬夜多,常吃油炸食物和冰點,身體活動少,室內多使用冷暖氣,容易造成「外寒內熱」或是「寒熱夾雜」型體質,若隨意採用進補的藥方,反而容易造成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所謂「上火」的症狀。身體有出現「四高」症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的人,以及身體狀況異常,如感冒時,不能驟然進補,否則可能使病況加重。

衣
有些人喜歡把圍巾當口罩,由於圍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纖織物,如果把圍巾圍在嘴上,呼吸時纖維和細菌可能會被吸入肺部,對人體健康不利。應注意風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頭部和腳部,一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係。
住
很多人喜歡在冬天時緊閉門窗,這樣房間裡面才暖和,但是這個節氣,其實不能緊閉門窗。在冬季,人們往往最關心室內的溫度,而忽略了室內的通風和濕度,房間溫度太高而濕度太低,容易引起身體不適。且門窗緊閉,密不透風,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也會倍增,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

行
中醫養生強調作息有律、起居有常。養生非常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此時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忌熬夜,以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
育
冬天常曬太陽,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適當的戶外活動,能促進身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免疫力。不過由於這一階段室內外溫差較大,到戶外活動時,要注意提前做好熱身運動。

樂
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起居和運動有規律。走出戶外,讓可愛的冬陽照射,閒適地散步、運動和活動,可以補充人體的骨本、溫暖身心,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反應能力。冬天的太陽是無價之寶,冬天養生,要多和陽光作朋友,天人的交流讓憂鬱遠離,讓人身心更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