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殿、府百百種,最後一字看懂神明階級之分?|瘋神說Crazy

由於台灣是信仰重鎮,可能走三步就看到一間廟,走個五步就望向一間廟,抬頭就會看到大大的石匾,也大略知道這間廟的主神是誰,例如常見的「天后宮」正是熟知的天上聖母廟,「代天府」則是王爺千歲的廟等。而除了抬頭稱號,最後一字也同樣影響廟宇的比重程度,常見就是廟、宮、祠、殿、壇、府、寺、堂、庵、亭等,順序是廟宇所供奉神明級別的依據,也可以從外觀與建築去判別。

受古時封建制度影響:廟、宮、殿、府

都知道「廟」是最常見的稱呼,無論有甚麼神的都能稱廟,從天公廟到有應公廟,信眾通常都稱為某廟,例如位於台南的台灣首廟天壇,地方居民都習慣稱天公廟。

而「殿」在以前就是皇帝辦公室的概念,帝王級別的神才能稱殿,又比宮又高一階,例如玄天上帝的北極殿、東嶽大帝的東嶽殿,玉皇上帝的凌雲寶霄、天公殿等等。

(圖/ 台南中和境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 來源/網路 )

「宮」通常和廟會同時稱呼,也是以前皇室住所,王爺妃后等級神祉可以稱為宮,例如拜媽祖婆的天后宮、朝天宮,供奉關聖帝君的桃園威天宮等等,中壇元帥的太子宮,而非皇級修練成王爺級別,以宮來命名有顯尊貴、莊嚴的感覺。

「府」為舊時達官貴人的住所,如王府、相爺府,台灣稱府者以千歲王爺廟最普遍,像是台南著名的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

這邊只是大致上的稱呼不同,所分出來的種類,如關聖帝君有關帝廟、文衡殿、行天宮等等,基本上已經有許多特殊的地方,畢竟神祉只是心中一個位階的存在,信仰的分別還是各說各話,沒有誰對誰錯,一間廟的存在對於地方的貢獻與庇佑才是當前重要。

特別意涵的存在:壇、祠、堂、觀

「壇」的原意是土石所築成祭祀用的高台,為古代帝王祭天地之處,如台南首廟天壇位於昔日為府城最高點,是鄭氏王朝政府官員築台祭告上天用的平坦空地,清咸豐年間才在此建廟。不過,如今稱壇者多為民間私設的神壇。

(圖/位於台南的首廟天壇 來源/網路 )

「壇」的意思是用土石木材修築成拜天祭祀的高台,為古時帝王拜天祭地的地方,如台南首廟天壇位於以前府城的最高點,是鄭氏王朝官員築台祭祀上天用的地方,咸豐年間才在此建廟。不過,如今稱「壇」者多為信眾自設的神壇。

「祠」多指祭祀祖先、先人明賢的地方,如祖祠、孔廟內的崇聖祠等。稱祠基本上不一定要神明,大多是已逝去的祖先、忠魂都可奉祀,許多規模較小的廟也會以此為名,如福德祠。

「堂」在古代建築指是居中的正廳堂,台灣廟宇有許多分枝出廟會以堂來命名,道教信仰中常見就是瑤池金母的慈母堂,「觀」是道教廟宇的正統稱呼,如台中紫雲觀。

專屬佛教信仰稱呼:寺、庵、巖

「寺」為一般常見的佛寺稱呼,例如主祀觀音佛祖的艋舺龍山寺、主祀西方三聖的法鼓山農禪寺等。「庵」原指結草而成的房屋,現今常見就台南市西來庵、地藏庵等。

(圖/各地地藏庵也並非沒有規模 來源/網路 )

「巖」為依山而築的寺廟,有時寫作「岩」。例如嘉義有名的半天巖,通常都在山區較為常見,還有著名的艋舺清水巖、三峽長福巖都是和清水祖師有關的信仰重鎮。

而這邊也不單只觀音或是清水祖師爺,有些道院也會有著王爺信仰、或是供奉濟公禪師等,所以寺庵也不是單指供奉這些神明才能安奉的…

上述只是民俗間的一些淺見,畢竟重信仰歷史很難完全區別出差異來,加上儒釋道佛等等的錯綜混雜,許多原意也並非字面看到的那樣,還是能實際走訪信仰廟宇來了解較為實際一些。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