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每三年一科!?探究最純正的「做醮」是如何?|瘋神說Crazy

建醮是民間常見的大型祭典活動,也稱做醮,主要意義是為地方及信眾祈福、禳災,兼超度境內無主孤魂,最終目的即是希望獲致「冥陽兩利」,依照其舉行的主要目的,可區分為慶成、祈福、禳災、超度等類型,一是酬謝天神、地祇、三界諸神平時庇祐百姓、造福鄉鄰;二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國運昌隆。是一種社會繁榮、太平盛世的表徵,也是一種知福惜福、知恩感恩的表現。

(圖/建醮是民間常見的大型祭典活動,也稱做醮  來源/ 網路 )

在古代與「齋」並稱為「齋醮」。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醮」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神賜福」,而「齋」則是為了「懺悔」解罪,兼有為亡靈祈冥福之目的。

建醮除了以「還願之隆重公祭」之外,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必需請道士來主持;二、設道場,舉行道教儀式;三、時間必須延續一天以上。因此我們可以說,所謂的「醮典」在意義方面,是指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以道教儀式為主,時間延續一天以上之隆重的公共祭典。

(圖/建醮中的豎燈篙用來指引神或孤魂野鬼有請柬意味 來源/ 網路 )

臺灣的醮典可依照其舉行之時間,區分為定期性與不定期兩類,在醮的名稱上也因為祈求目的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定期性的醮典如:臺灣南部盛行以迎送王爺為主的「王醮」(瘟醮),多有三年舉行一次者,稱為「三年一科」;臺灣各地以聚落為主體所舉行的「平安醮」,由每年辦理到三十年舉行一次皆有。不定期的醮典如:廟宇新建或重修落成所舉行的「慶成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次舉行的「清醮」或「福醮」,即所謂的「醮尾」或「圓醮」,舉行醮典之廟宇若是地方信仰中心,其規模亦十分盛大;臺灣南部也有為了祈求捕烏魚豐收所舉行的「烏魚醮」,或為慶賀神明誕辰進行的「神明醮」(生日醮),為特殊目的所進行的醮有時榮重盛大、有時平淡近人。其次,也有因為醮典舉行的時間長短來加以稱呼者,一般以奇數(陽數)天數為準,一天稱之為「一朝」,一般常見者為「一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七朝醮」或「九朝醮」較為少見。

為了凸顯醮典的重要性,除了聘請專業的宗教人員來主持醮局,也須利用各種裝置與藝術,如神像掛軸、紙糊神像、醮壇等,將平時的宮廟空間轉換成為醮典期間的非常性空間,使信眾能十分明顯的感受到醮典的氣氛,這就是醮典藝術存在的主要旨趣。

台灣醮祭在民間已成為道教各類祭儀中最莊嚴、最盛大的祭祀活動。台灣的道教發展,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精神,加上早年漢人墾拓台灣之際,遭遇種種艱辛困厄,造成許多無主孤魂的存在,所以人民建醮的目的,不僅僅是祈神酬恩,更添加了施鬼祭魂的雙重意義。



在〈習俗每三年一科!?探究最純正的「做醮」是如何?|瘋神說Crazy〉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三年一科意思:台灣王醮的定期性醮典 | 拜拜知識10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