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廟會的信眾相當多,每一場廟會都是地方的盛事,當地除了過年之外最熱鬧的日子,莫過於遶境的時候了,繞境都會看到許多神將配戴鹹光餅,這個信仰文化常見的庇護糕餅,代表什麼意義呢?

鹹光餅又稱為平安餅,通常分為兩種口味,鹹的鹹光餅表面有芝麻,甜味的沒有。鹹光餅的發明者據說是明朝中葉以防禦海盜聞名的戚繼光將軍。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是一隻訓練有素的軍隊,但海盜侵略時往往神出鬼沒,為了避免軍隊在用餐時遭受突襲,或因為地形天候無法灶飯,戚繼光因而發明吃下後會有飽足感且方便攜帶的糕餅,並在餅的中央挖一個洞,用繩子就能串在一起就能帶著到處走,實用又方便。這個糕餅以戚將軍的名子被稱為鹹光餅。


而在廟會中以鹹光餅為主要美食也有其原因。首先,神明遶境就是在巡邏轄區內的治安,形同作戰,所以大型神像身上配帶鹹光餅與當年戚繼光將軍守備邊境的形象相符合。
再者,台灣民間相信這些鹹光餅受過神明的加持,所以都會爭相求取,給家中的小朋友與老人家吃平安。簡單來說,軍糧與平安物的雙重形象加疊,再加上鹹光餅本身真的很美味,而且體積不大方便攜帶,因而成為廟會大家閒話家常的美食特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