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憑弔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曆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也因為登山而幸免於難。自此,人們紛紛效法登高之舉,逐漸成為習俗。
如今人們度過重陽節的活動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帶花掃墓等等。
同時九月初九除了中壇元帥聖誕外,這天同時也是很多神祇的誕辰或者得道飛升的日子,這裡介紹四位著名的神仙飛昇。
(一)斗姆元君 聖誕
是中國道教的女神,也是北斗眾星之母。名字的「斗」指的是北斗眾星;「姆」即母親之意。斗姆元君在道教信仰中出現得很晚,但地位卻很高,她原本是佛教的摩利支天(觀音菩薩或准提觀音化現)信仰,摩利支天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被道教所敬奉,尊為「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

在道教中,斗姆元君的形像為四首、三目、八臂,是個法力無邊的女神,能護持信徒吉利平安。據說斗姆是「先天之氣」所成的大神。所以斗姆崇拜十分普遍,許多道教宮觀都建有「斗姆殿」、「斗姆閣」,專門供奉斗姆。她的誕辰為舊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斗姆主宰著天上星辰,台灣道教、台灣民間信仰中,祭拜太歲星君等諸星辰的時候,多半會先禮拜斗姆。
(二)九皇大帝 聖誕
九皇大帝又稱九皇爺、九王爺、九皇,是道教和民間傳說的星神。關於九皇大帝有兩種說法,一是源自道教:九皇大帝為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加上左輔、右弼兩位星君的合稱,共有九位神仙。

二是源自南洋民間傳說,以九皇大帝為一位名叫「九皇」的星君。民間傳說也有許多版本,一般以九個反清復明而被清廷處死的義士為主角,又傳九皇大帝是清乾隆年間天地會創始人萬雲龍與他的兒子、結義兄弟、部將共九人的合稱。鄉民畏忌官府,只好以「九皇大帝」的名義奉祀,風俗日漸傳至南洋。如今大陸與台灣較盛行北斗星君的信仰。南洋星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則自當年泉州、漳州、潮州等地區傳入了祭祀九皇大帝之習風。
(三)玄天上帝 成道
玄天上帝,也就是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為避諱聖祖趙玄朗之名而改稱為真武。其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官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

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在道教崇奉的眾多神靈中,在顯赫位置上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據《太上說玄天玄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為玄武,黃帝紫雲元年托胎於凈樂國善勝皇后,於三月初三降臨人間。王太子不願繼承王位,潛心會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練。在絕壁的岩洞裡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
(四)天上聖母 飛昇
天上聖母又稱天妃、天后等,是民間媽祖信眾對媽祖的尊稱。媽祖姓林,名默,又稱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也有說生於五代末年)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人,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從宋微宗宣和五年開始到同治年間為止,天后受歷朝皇帝褒封,封號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

媽祖具有先天佛性,受教育於儒門,得道於道家,集三教之精神於一身,以慈悲之真理,濟世救人,普渡眾生。因其精神之偉大,意義之崇高,故能歷久益盛,引為世人崇拜。 迄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歲次丁亥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登上湄峰,遂升天成道而去,而後即經顯聖,救渡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