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秋節是屬於女性的日子!兩種習俗迎來好運!|瘋神說Crazy

農曆8月桂花盛開,因而稱桂月,節氣值秋季之中。此時正是耕種收成之際,準備答謝土地神的保佑,感謝這一年有豐厚收成。

灶神是誰?

民以食為天,灶神職掌人們的飲食,對人民生活十分重要,於是先民便將有功於民的黃帝、炎帝、火神祝融當成灶神來崇敬。灶神在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稱呼,有灶君、灶王、灶君爺、護宅天尊等,周朝時曾被稱為「七祀之司命」,因此又稱為司命真君。

( 圖/中秋拜司命君 來源/網路 )

灶神祭祀的起源很早。古先民對火十分崇敬,火可以取暖、照明、熟食、驅趕野獸,祭祀灶神與歲末圍爐都跟自古以來的敬火觀念有關。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灶,每逢農曆八月初三灶君聖誕,都要為灶神供奉麵和清茶,點香燭、燒金紙、鳴放鞭炮。至於以灶君為主神的廟宇,在台灣十分罕見,新竹北埔鄉五指山有間灶君堂,許多信眾會在當天前往廟宇祭祀,廟方則會準備仙草、米苔目等客家傳統點心來招待香客,是新竹的盛會之一。

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曆8月15日中秋節,是3大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有祭拜土地公和賞月,這兩項習俗源自古代的秋社祭和跳月。

8月中秋正值農業收成前後,秋社祭就是答謝土地神保佑一年豐收的祭祀,台灣漢人稱作土地公生,其文化意義與原住民的豐年祭相近。而且,秋社祭和2月2日春社祭(頭牙)剛好構成「春祈秋報」,這是農業社會人們感念土地神最神聖的兩個節日。現代人8月15日這天,還會祭祀土地公,農民在田間插上「土地公拐杖」─就是在竹杖上夾土地公金,插在田間,答謝神明保佑土地平安、整年豐收;農村也有聚集在晚上演戲酬神的習俗,俗稱「謝平安」。

至於跳月,就是月神信仰的拜月儀式,人們相信月亮/月神是主掌生育、生命和水的女神,太陰娘娘即為月神的演變。先民每逢15月圓就跳舞悅神,是為跳月。後來,跳月轉化成供月或拜月,女性們會以圓形果餅於露庭中祭拜月亮,並在月下團聚唱歌。

台灣中秋節有「偷菜」的習俗,即為中秋婦女拜月求子的遺緒,此習俗和元宵夜婦女求子、求姻緣的意義相通。

( 圖/中秋習俗偷菜 來源/網路 )

偷菜又稱摸秋、偷秋,這是中秋夜晚專屬未婚女孩的活動,俗諺有云:「偷得蔥,嫁好尪;偷得菜,嫁好婿。」趁著皎潔月光,未婚女孩會去偷摘人家的蔬菜,以摘得之蔬菜多寡好壞來推測她們的姻緣,如果能偷得蔥或青菜,就表示她們快找到如意郎君了。古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點出傳統中秋節是婦女的專屬節日。

賞月、吃月餅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晚近才發展出來的習俗,從而發展出家族祭祖和家庭團圓聚餐共食的習俗。傳統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院子裡都放一張供桌。桌子上擺滿月餅和西瓜、梨子、葡萄等瓜果,然後燒紙焚香,望空而拜。祭月完畢,家中長者將月餅按家中人數分切成數塊,每人分食一塊,若有家人不在,也會為其留下一份,表示一家團圓之意。中年以上的人,舉杯邀月,猜拳行令;老年人捋著鬍子,講述「嫦娥奔月」、「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直到夜闌人靜,大家都疲倦了,才肯去睡。

此外,台灣各地也有其中秋特有的食俗。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祭月時會將米粉芋當作供品,取芋、路的諧音,祈求祖先保佑找到好工作。各鄉鎮也會使用當地特產,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節日食俗。

民俗小補帖

中秋婦女聽香

「聽香」乃是一門以聽人話語以判斷吉凶的占卜術。方法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拜拜,表達所欲占卜的事項,擲筊確定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路上行人所說的話,都有可能是神明的旨意,如果認為聽到的話是神明的旨意,則擲筊請示神明,獲得3聖筊就成功,如果不是就繼續往前尋求真正的旨意。

博狀元餅

傳統中秋夜,士紳們多會舉行「博狀元餅」的遊戲。讀書人燕飲賞月之外,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中間以硃書「元」字,每人用骰子擲4次,勝者可以獲得中秋餅,取「秋闈奪元」之意。「秋闈」是清代鄉試第三場考試,這項遊戲是取狀元奪魁的好彩頭之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