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先說到,束脩(shù xiū)。這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是古代借用來表示老師工資的詞語,始於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
《論語·述而》中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脩的意思是肉脯、肉乾(臘肉),束脩就是10條幹肉紮成一捆。孔子說,只要主動送給我10條幹肉的學生,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這句話表明,從孔子那時候起,招收學生時就會收取一定的學費。
古代啟蒙教育將學塾分為家塾、私塾和義塾,無論在哪個場所任教,教書先生都會受到禮遇,得到莫大的尊重。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將塾師的工資體系大體分為3個部分:束脩是入學報名時送給老師的酬勞,這是塾師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此外,東家還要為塾師提供飲食,一些特別富有的家庭,甚至為塾師開小灶,這部分隱形福利相當於現在的伙食費;遇上三節兩壽等節令,類似現今三節獎金或年終,東家還要給塾師一些「節敬」,表達禮敬之意。
在古代,不論是小學還是大學,只要是公辦的官學,都不收學費。民辦的私塾則要收學費,以補充教學經費不足,提高老師的待遇。
古人非常重視孩子的基礎教育,而孔子招生收肉乾,對私塾先生非常尊敬。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時,都會帶著束脩,送給老師作為學費。
私塾先生要付出辛苦的勞動,憑學識和勞動獲取報酬,無可厚非。弟子拜師時理應送上一份見面禮,或者繳納學費,但禮物價值連城或一錢不值,都有失公允。
拜師禮給多少合適呢?孔子制定了中道原則,就是束脩。脩的意思是肉脯、肉乾(臘肉),束脩就是將10條肉脯捆在一起。
除孔子在《論語》里提到束脩,《晉書·慕容廆載記》里也用到了這個詞:「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這個叫皝的世子帶領貴族子弟找劉贊求教,也要帶肉乾行拜師禮。
朱熹說:「束脩其至薄者。」在朱熹看來,10條臘肉算不上什麼厚禮。不過,古代物質生活水平不高,肉算是奢侈品,老百姓吃頓肉很不容易。有一句話很有名「三月不知肉味」,不可能像現在人,一天不吃肉就睡得不踏實。
雖說孔子定下了學費的標準,但他同時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弟子三千中,顏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憲、伯牛等人都是出身寒門的窮學生,孔子都把他們培養成了謙謙君子,並沒有因為誰給不起束脩而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