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朝時攜帶的玉笏(hu)是幹什麼的?!|瘋神說Crazy

玉笏,古時候王公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其實就是起到了備忘錄的作用。

( 圖/玉笏,古時候王公上朝時所執的手板 來源/網路 )

一般在影視劇裡面,大臣手執玉笏上朝的畫面多見於宋朝。但是在《禮記·玉藻》就有記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球,美玉也。)《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

( 圖/笏,也有相當多種用途 來源/網路 )

周朝以及後世統治者利用天帝崇拜(君權神授),極力宣稱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故稱天子,帝王手持玉笏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兩晉以後,紙張普及,笏成為一種禮節性用品,料質也由竹木上升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員都有資格用玉笏或象牙笏。

( 圖/笏上材質或圖騰通常也代表官職或地位 來源/網路 )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規定五品官以上才能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笏,對笏的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執笏。

( 圖/笏上朝拜見聖上記事啟奏相當常見 來源/網路 )

到了清代笏板就廢棄不用了,大概是因為統治者的禮節習俗改變引起的。通常關於清朝的影視劇裡面,官員見了皇帝都是先用兩隻手拍拍袖子,然後雙掌按地跪下聽皇帝指令,那還能騰出空手記錄皇帝的話。

( 圖/玉笏最出名的是民間神話「八仙」的曹國舅 來源/網路 )

不過使用玉笏最出名的卻是民間神話傳說「八仙」中的曹國舅了。據傳說,曹國舅名佾,亦作景休,《宋史》因他為慈聖光獻皇后之長弟,故稱國舅。「八仙」中曹國舅是唯一一個以官員的形象出現,他的法器就是玉笏。”玉板和聲萬籟清”,可對環境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想來民間傳說給了他這樣一個形象和寓意,更能體現百姓心中所渴望的一種社會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