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寺廟因規模大小不同,三川殿或前殿有五門、三門或單門之別,門神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門神所立的位置自然不同,雖沒制式規定,但習慣上各組門神所立的位置大致上是一樣的。先來談立於中門明間的門神,即寺廟的主大門。主大門通常是繪上威風的武將當門神,同性質廟宇所搭配的門神並不一定,一般最常見的是 秦瓊(秦叔寶)和尉持恭(尉持敬德),舉凡上述各神祇寺廟的大門都常見這兩位門神。
一般而言 中國的 文廟與 武廟門板上裝置「門釘」,彰顯 文、武廟地位崇高,台灣傳承此傳統,各地的 關帝廟或以 關公為主尊的恩主公廟通常也是裝置 門釘,或是僅將門板塗為朱紅,未繪上門神。想一想,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廟宇,宵小、歹徒誰敢進犯,實在也不需要門神來守護。『台灣廟宇多樣化之下,次間或梢間的門神有時四扇門板並非配成對,而是對應偏殿供俸的神祇,兩組門神各自獨立。』,在這種情形下,總不能其他偏殿有門神彩繪,關帝殿沒繪製門神吧,顧及整體性與協調性,關帝殿也出現了門神。
那麼 關帝殿的門神由誰擔綱較合適,以 台灣多樣化的門神,站在 玉皇上帝神龕兩側的 普化天尊、王天君演變成 天公廟的門神,慈惠堂大殿護法 二郎真君、齊天大聖請出來當門神,媽祖廟的站神 千里眼、順風耳也能客串當門神,那 關帝殿陪祀在神龕旁的站神 關平太子與 周倉將軍自然是首選了。討論一下,文革以前 中國大陸部分 關帝廟有四位站神,除 關平、周倉外還有 王輔、趙累。《三國演義》裡『關雲長敗走麥城』以及次一節,除廖化突圍求援外,趙累(管糧都督)戰死,關平與父親一同遇難,周倉(將軍)與 王輔(司馬)知道 關公遇難後,一自刎一墜城,因此出現四位陪祀神在關帝廟中。
關帝廟通常沒有彩繪門神,僅少數廟宇的 關帝殿會出現關平、周倉門神,所以這是一組相當少見的門神。是台北後車頭(火車站)的 佛祖廟 普濟寺的門神,這是一座傳統民間佛教的寺廟,一樓中央神龕內供奉 觀音菩薩,左邊神龕主神是 關聖帝君,右邊神龕為天上聖母。普濟寺三座門的門神搭配非常有趣,中間對應 觀音菩薩是 韋馱、伽藍,左邊是本文介紹的 關平、周倉,右邊是 媽祖身邊的 千里眼、順風耳。這裡如此有趣的門神,依畫風判斷原本應該為 台北老畫師 許連成先生作品,已重新整修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