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習俗】元宵節放天燈,向上天祈求許願的媒介|瘋神說

元宵燈節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台灣各地也因應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民情,在數百年的演化變遷下誕生出獨有的在地特色。每到這個時節,鹽水人會齊聚放蜂炮,象徵祈求平安;台東會炸寒單爺,相傳是為替寒單爺取暖;提燈籠、吃元宵,更是一年一度的過節經典,而最受到觀光客歡迎的,當屬平溪天燈節莫屬。

放天燈很浪漫,人們可以在七彩的天燈表面上寫下自己的心願,再點燃火種,藉由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願望上達天聽。在黑夜中閃爍的光影,彷彿人間最美麗的景象,幸福又美好。

每年都吸引數十萬的觀光人潮與至少3億元的商機,為十分、平溪、菁桐等站帶來龐大的觀光效益。

天燈的由來與傳說

相傳為三國時代孔明(諸葛亮)發明,又稱「孔明燈」。當初為了傳遞軍情,就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飛在空中,用錯誤的星象資訊欺騙司馬懿大軍。後來天燈漸漸於民間流傳,成了民眾向上天祈求許願的媒介。 臺灣元宵節放天燈從清道光年間開始,安溪移民陸續到達臺北縣文山地區,經胡姓族人辛勤開墾逐漸富庶。那時因交通不便,官府不方便管理,漢人常遭盜匪或原住民殺害,每年冬至過後、村民豐收之際便來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到山中避難,等元宵節前夕,才由派下山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或者彼此以放天燈互報平安,從此保留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至於平溪天燈的起源,有一說法是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大陸福建移民將天燈傳入台北縣平溪鄉及十分寮地區。早期台灣地區,尤其山地,治安狀況良好,每逢年節時分,歲末天寒,就有遊民因飢餓而起了盜心,也因有土匪出沒,因此,村民只好往山中躲避,等盜匪走了之後,留守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作為信號,告知在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返家了,由於當時他們返家日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因此,每年元宵節,平溪的村民就會放天燈來互報平安。因此天燈也稱為「祈福燈」。

還有一說是西元一九二八年,日軍佔領十分寮一帶,民眾紛紛至山中避難,同樣也是以天燈為信號,告知避難的人回來,且日期也是在元宵節前後,後來沿革發展,施放天燈被用來祈求平安,所以又叫「平安燈」。

天燈傳說番外篇

天燈的臺語發音近似「添丁」之意。在以往農業時代,男丁是勞力和生產力的象徵,因此一般農家百姓若是希望祈求家中生男添丁,通常會以施放天燈的方式來討吉利喔 ! 如果您今年想要生一個寶寶,不妨也來平溪鄉點一顆”添丁”吧!

施放天燈的技巧

放天燈不外乎祈願祈福,當然得心想事成,讓天燈飛得又高又遠囉。天燈要飛得高遠,首先祈福金紙要攤開成扇形(如數鈔票般的方式),再把祈福金紙四邊撕開,如此一來金紙燃燒時便有充分的空氣可燃燒,熱空氣便會很快的充滿天燈內部了。再者,此時天燈內部溫度升高,很容易在天燈內部尚未完全充滿熱氣,因過熱而鬆手,因此最好在點燃金紙後,將天燈放置地上以腳踩住天燈底部竹框,待充氣完成,腳一鬆開,天燈便迅速飛升,心願也可上達天庭。

放天燈活動安全嗎?

● 平溪鄉的地形提供天然屏障,四面環山導致天燈無法飛過山去,一定會落在平溪鄉的範圍內。

● 平溪鄉多雨,終年約有200日左右是雨天,相對溼度高達75%以上,就算天燈燃燒不完全而掉落山間,火勢亦無法蔓延。

● 使用正確的方式施放天燈,在金紙燃燒後讓天燈內部熱氣充氣完全再放開,天燈便會飛得越高越遠,在天燈掉落地面之前,金紙便會燃燒完畢,一點也不需要擔心發生火警。

響應環保愛地球

大家有想過放完天燈都去哪裡了嗎?天燈內部的火是會熄滅的,結果掉落在深山裡,造成環境汙染。近年地球暖化越來越嚴重,許多野生動物都因天燈骨架造成窒息死亡,所以提倡環保我們可以另一種方式來代替,現今許多可環保的天燈,裡面的骨架是用紙漿製作而成的,但是如果可以,我們可以在心中像天上許願,努力奮鬥相信你的願望會實現的。

(圖/ 純紙製環保天燈 來源/BuzzOrange)

【歡迎點閱】了解更多元宵傳統習俗 →【元宵節】十大傳統習俗,正月十五這天竟然是東方情人節 ?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