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到底怎麼來的呢?|瘋神說

農曆十二月,也就是漢族民間俗稱的「臘月」。那麼,農曆十二月為何又叫「臘月」呢?

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殘冬、窮冬、臘月、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圖/ 臘月入寒示意圖 來源/ 網路)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自周代以來,歲末的臘祭世代相沿,直至當代。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及以此為藍本改編的戲曲影視中,魯四老爺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這祝福實際上就是臘祭,祭祀祖先諸神,供物豐盛,場面隆重,氣氛肅穆,祈禱虔誠,名副其實「一年之大祭」。

(圖/ 魯迅先生像 來源/ 網路)

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

《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漢族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