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是一個古老的稱謂,秦漢時期就開始有這個詞彙了。對漢人來說,“如意”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如你的意思”或是“如我自己的意思”。現如今的會面、通信也會相互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吉祥如意”。從字面上講,如意無非是符合自己的意願。寓意不抽象,是及簡易理解的。

我國民間歷來將如意作為吉祥聖物。普通一點的,用竹、木、鐵塊、石頭製作;高貴一點的,作为高檔的陳設和禮品,就用金、銀、珊瑚、犀牛角、玉石,或鎔鑄加工精雕細琢。

如意的來歷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鈎,鈎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現代搔癢的爬子)。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證。《晉書•王敦傳》記載:王處士喝酒喝得高興時,喜歡吟誦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邊吟邊用鐵如意敲打玉唾壺,意態朦朧之中竟把唾壺擊個粉碎。可見,魏晉南北朝開始,如意就得到了很普遍的使用,開始成為帝王和達官貴族的手中之物。
之后,如意在我國的工藝史中從未間斷過,到處都看的到新穎的工藝品,且發展迅速,數量、種類、等級均數不勝數。唐代如意柄首最常見為三辮卷雲式造型,還有靈芝形、心形和捆花形。數量不多,但用料、雕刻十分用心。

到了 清末、現今,如意的實用性更加淡化,成为了一個工藝成熟、產量頗大的工藝品分類。如意的基本造型沒有變化,而是在整體設計中加強了细部的揣摩。其中,清代如意的用料巧妙,裝飾、工藝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民間,堂正中會陳設大型如意,示意“福祉在堂”。富貴人家會選用陳年老木或玉如意陳列正堂,鑲飾碎玉或貴石的小型如意則擺在各妻妾的房間者作為饋贈物。在皇家貴族,皇室壽誕良辰等,王公大臣必講如意于朝。皇族也會用如意賞賜王公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