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一定要吃湯圓 ? 吃一顆就長一歲 ? |瘋神說

天氣冷是不是都特別期待來一碗熱呼呼的的湯圓,那麼…有想過為什麼冬至就要吃湯圓呢?吃一顆就長一歲的話,那麼不就好幾百歲了(笑~

(圖/湯圓 來源/ 網路 )

冬至與湯圓

冬至是農民曆中一年 24 節氣最重要的節氣之一,24 節氣是依照地球自轉、公轉的週期來劃定,而冬至這天正是一年裡白晝、日照最短的一天,又稱「冬節」。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農曆日期則跟清明節一樣沒有固定,因此又被稱為「活節」。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圖/二十四節氣 來源/ 網路 )

因為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所以古人將這「陰極之日」視為迎接陽氣的日子,重要性較其他節氣高上一些,甚至好比過年,古代人常說「冬至大如年」,它也有著「亞歲」的別稱。

《後漢書》曾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明朝則有著:「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俗諺。 冬至之後白晝時間就會開始慢慢增加,因為「陽氣」會漸漸回升,便會以象徵「團圓、圓滿」的湯圓來迎接「陽氣」,藉著吃湯圓祈求凡事圓滿、闔家團圓。因此冬至這天,習俗上會搓湯圓來祭拜神明和祖先,而在婚禮、搬家入厝或安神位等重要的民間裡俗中,也都會吃湯圓來取圓滿之目的。

吃湯圓由來

有一個通俗的傳聞,是閩南曾有一對貧窮夫妻帶著小女兒,妻子死後,丈夫為了籌安葬費而決定賣掉女兒。女兒一聽難過得昏了過去,她的爸爸便緊張得要了一碗米湯和幾個糯米圓灌醒她。 他們互相推讓,誰也不忍心把糯米圓吃光,深怕一吃就是永遠的分離了。多年後,賣給有錢人家做丫頭的女兒突發奇想,在家門口門環掛上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只盼爸爸能來和她相認。

後來,吃湯圓成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習俗,窮人吃純糯米做的小圓仔,有錢人則可以包進糖和花生粉做成比較大的「圓仔母」。

吃一顆長一歲

小時候每到冬至,家裡的長輩都會說: 吃湯一顆湯圓表示長一歲。 可望長大的小孩就會多吃了好幾口湯圓,但長大以後只希望吃湯圓能夠減齡!! 「吃湯圓會添歲」其實不是長輩用來哄騙小孩的玩笑話,據說最早是源自於周代到漢初,當時的歲制是以冬至為歲首(一年的開始),在這一天都會祭天以「添歲」;後代的詩人陸游也在其作品中表達了「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意,便流傳成一句俗諺:「冬至大如年」,漸漸地,也形成吃湯圓會長一歲的傳統觀念囉。

(圖/冬至大一歲 來源/ 網路 )

吃湯圓妙用

據說孕婦把搓好的湯圓放到火爐前烘烤,如果脹破就會生男的,沒脹破就生女的。另一說則是,取一把湯圓放在篩子上,兩顆兩顆拿出來,最後剩一顆就代表生男的,沒剩就代表生女的。古人也深信,隨意盛一碗湯圓,每匙舀兩顆,已婚者一定不會剩下,未婚者則會剩一顆。當然,這說法可不可信就無從查證起了。

在現在的社會當中都在追求創新,當然在湯圓上也做了許多巧思,每個造型方面都非常精緻,加上可愛小圖案讓小孩愛不釋手!!

(圖/左-鼓譟紅白湯圓 右-鹹湯圓 來源/ 網路 )
(圖/造型湯圓 來源/ 網路 )

看完這些是不是有多了解冬至吃湯圓的由來了呢?!肚子餓了的話就來一碗湯圓來暖暖胃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