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光怎麼來的呢?
相傳古代有人畫龍非常逼真,只要點上眼睛龍就會活起來飛走,表示龍在沒有點眼睛之前是死物,點上眼睛之後,活靈活現有了生命。畫匠畫眼睛這一動作稱開光。

沿用至現代,玉石雕刻師雕刻眼睛的動作也是開光。開光的本義非常簡單、清楚,就是給神像點上眼睛而已,畫像、石像有了法師等級人物的點睛之後,大家就認為神像具有了靈性,能發揮神異的護身能力。這就是世俗認為的開光。


在台灣,只要是供奉的神像都需要開光點眼。特別的是,建醮用的紙紮、王船或金紙藝品、供桌彩繪等,都會選定良辰吉日請法師進行開光啟靈的儀式,賦予藝術品神靈的生命力。

那什麼是開光儀式呢?
開光,可以叫「開眼」、「開光眼」。開光為一種民俗常用來賦予生命儀式,和降頭的方式大不相同喔,別混為一談了,在道教、佛教信仰上,大家相信透過開光這個儀式可以將原本是「工藝品」的神佛聖像轉換成「有靈性的」、「神聖性的」神像。
因此,開光是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過持印誦咒,給予特別的靈力來消除物品不好的磁場,賦予物品特殊的靈力,使工藝品一樣的東西成為可以調整風水的物品或護佑自己的幸運物。一尊神像和一件吉祥工藝品如果沒有開光,就只是一件藝術品而已,還不能供人民供奉朝拜,只有開光加持或念經後,才具有靈氣。

開光儀式如何進行跟準備嘞?
首先與主持法師選定一個良辰吉日,吉日當天主持由道長穿著刺繡法衣,其餘的道人們穿著經衣,殿內神像的眼睛都被紅布遮蓋了起來,神像與神像之間只有一根紅線相互聯接著,而且一直牽到殿門外,在殿門外有兩根旗杆,紅線必須在旗杆之間纏繞一下,然後再把兩個頭接在一起,這樣,這根紅線就接成了一個整體。在殿門外兩根旗杆的正中間放有一把椅子,一個道人拿著一面鏡子緊貼著那根紅線,鏡面對著殿門,在殿門口站著兩個人,他們手中也各拿著一面鏡子,其中一個負責把殿門外那面鏡子的光接過來,另一個則負責把這束折射近來的光線投射到每一位神像的身上。根據道長表示,所謂開光,就是要把自然界的日、月、星三神靈光接引到廟內,使廟內供奉的神像們,承接天地之靈氣,造化萬民之福祉。

為何神像要矇住眼睛呢?其實蒙住眼睛是因為尚未賦予神靈前,再加上眼睛是生命象徵,為擋住邪靈惡氣進入神像內,造成開光後神明性靈的改變,所以才有用紅色擋布這住眼睛頭部的習俗,而且紅布擋住邪氣非常有一套呢~

那完整的開光儀式有很多步驟:淨化、請神、發旨、發令、入神;再敕筆、敕鏡、敕雞、開光、發毫光。開光用的硃筆會加入雞血、鴨血,雞在東方通常象徵吉祥、起頭的祥兆,例如俗諺「雞鳴一聲天下曉」,就是希望此聖像從此可以神光普照、佛光普照;鴨則是取同音「壓」、「押」,代表此聖像可以鎮壓惡煞。

開光需要用到開光鏡、開光筆,開光筆就是硃筆,道士、法師會在開光鏡上面寫上開光符,在開光的同時,會以開光鏡反射太陽光照在聖像上,為的就是將神靈引進聖像內。開光點眼的同時,會一邊說吉祥話,每一個動作都有對應的吉祥話,可自行變通,無固定形式。經過開光儀式的聖像即具備宗教的神聖性,已超越人為創作品,成為具有神祕力量的崇奉物,可接受信徒崇拜。

由於開光是賦予一個生命力的形式,所以開光其實還有一個具爭議性的儀式,就是將神像背後鑿洞開天,將活體獻祭其中,活體可以是動物像蜜蜂、蟋蟀較常使用,由於有使用過活鳥類的物體,被動保人士舉報上媒體新聞所以當時爭議性蠻大的。

眼睛是生靈的意象,萬物皆是如此人或神甚至動物,開光點眼是信仰中的亮點。這個傳統儀式將會一直傳送下去吧,因為如果省略了開光點眼,那神像就只是個藝術品了。
自動引用通知: 神明移駕是暫時寄放爐內?換金身原來這麼複雜?|瘋神說Crazy - 瘋神說-一個宣揚宗教信仰的交流平台
自動引用通知: 神明移駕是暫時寄放爐內?換金身原來這麼複雜?|瘋神說Crazy
自動引用通知: Tata Cara Kai Guang/Khai Kuang Praktis | SETANGKAI DUPA